形态描述
大小、体色和颈下斑纹与大灵猫相似,唯背脊两侧和体侧从前向后具多列棕黑色的大斑点,不具条纹。尾后端黑色,尾上黑环仅有4个,黑白相间的尾环并不贯穿全尾。足黑色。尾长短于或接近等于体长之半。趾无爪鞘,足底垫间裸出。
生物学
主要栖于东南亚热带的热带雨林、季雨林、林缘沟谷、山地稀树灌丛和河谷两岸草灌丛。在稀树灌丛林、林缘沟边及村寨附近较为常见。地栖,常单独活动。夜行性,夜幕降临后1-2小时及黎明前活动最为频繁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其它信息
种群现状 数量非常稀少。70年代以来仅在云南南部和广西西南部猎民中收集到8 张毛皮。1988年在云南省外贸仓库检查500多张大灵猫皮中,仅发现12张大斑灵猫皮。在中国,它是一种极为稀有的物种。
致危因素 本种在我国极为稀有,致危因素主要是猎捕。同时,分布区过于狭小和种群分布的相对隔离也是种群小的一个原因。
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云南省Ⅱ类珍稀保护野生动物(《云林营联字(1989)第623号文》)。本种在云南南部的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,能否对本种的保护起作用,尚不得而知。建议首先要进一步收集本种的分布和种群状况。由于它与大灵猫较为相似, 容易混淆,且数量稀少,分布区当地加强严格保护十分关键。
致危因素 本种在我国极为稀有,致危因素主要是猎捕。同时,分布区过于狭小和种群分布的相对隔离也是种群小的一个原因。
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云南省Ⅱ类珍稀保护野生动物(《云林营联字(1989)第623号文》)。本种在云南南部的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,能否对本种的保护起作用,尚不得而知。建议首先要进一步收集本种的分布和种群状况。由于它与大灵猫较为相似, 容易混淆,且数量稀少,分布区当地加强严格保护十分关键。